糖尿病足,这一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正在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随着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临床统计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发率达8.1%,总截肢率高达19.3%。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到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突破1.64亿人,糖尿病足的防治形势愈发严峻。
令人振奋的是,近期《科技日报》报道了一项重大突破——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糖尿病足伤口14天内愈合率超过96% 的惊人成果。这项突破为糖尿病足治疗开辟了新路径,点燃了无数患者的希望。
三重打击:糖尿病足的病理困境糖尿病足的发生本质上是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苗平形象地比喻:“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就像‘多米诺骨牌’。”
高血糖首先触发脂质代谢紊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飙升,在血管内壁埋下硬化斑块的“种子”。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脂质更易渗入血管壁,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血液循环。
展开剩余81%这种血管病变在足部尤为突出。下肢动脉离心脏最远,血流动力最弱,一旦发生硬化狭窄,足部就会陷入缺血缺氧困境。多项临床案例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血管常呈现“串珠样”狭窄,严重者血管腔完全闭塞,导致足部皮肤变紫、温度降低,甚至出现坏疽。研究证实,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组织供氧不足直接阻碍伤口愈合。
除了血管病变,神经损伤使足部失去知觉。“许多糖尿病患者烫脚时感觉不到水温,直到皮肤被烫出泡才察觉。”苗平解释。运动神经损伤则导致足趾屈伸肌肌力失衡,引发踇外翻、锤状趾等畸形,使足部负重点转移到异常部位,反复摩擦形成溃疡。
糖尿病患者还面临全身免疫力下降问题。长期高血糖导致蛋白负平衡,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加之局部供血不足,抗生素难以到达感染部位,使得轻微破损极易感染且难以控制。这三重打击共同构成了糖尿病足难愈的病理基础。
突破壁垒:干细胞技术的治愈曙光面对糖尿病足的治疗困境,干细胞技术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潜力。近年来,干细胞疗法被视为治疗糖尿病足的极具潜力的新方法,主要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神经缺血、缓解炎症及促进胶原沉积实现创面修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干细胞衍生物在研究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作为干细胞分泌的天然囊泡,外泌体具有结构简单、不可复制、不含细胞核遗传物质、粒径微小便于体内扩散等特性。研究证实,其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具备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且安全性更高、作用机制更明确。
《科技日报》报道的最新突破性进展,正是基于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干细胞特性,在实验室环境中实现了糖尿病足伤口14天内愈合率超过96% 的惊人效果。这一成果为糖尿病足的临床干预开辟了新路径,尤其为那些传统治疗手段无效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付鸿江指出:“临床上有将近20%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远端动脉全部闭塞,无法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对于这些“无路可走”的患者,干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真实案例:再生医学的临床见证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实践已在我国多家医疗机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与血液科合作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2例跛行患者症状明显改善,4例足部溃疡患者多处溃疡面已愈合,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成功保住了患者的足部及下肢。
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18例严重糖尿病足患者的21个肢体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7日至6个月,患者疼痛、冷感、麻木等症状均有改善,其中86%(18肢)的创面愈合,无1例需要平面截肢或更高平面的截肢。
陕西省人民医院对5位Ⅱ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患者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无菌条件下,将干细胞悬液按3cm×3cm间距于患处多点肌内注射,溃疡周围重点注射。治疗后,患者足部疼痛和麻木程度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显著改善,溃疡全部愈合。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医院向53位II-IV级糖尿病足患者的病肢溃疡部位多点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皮肤温度、踝-臂压力指标、皮肤氧张力及跛行距离均有稳定提升,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这些临床实践共同证明,干细胞治疗微创、安全、疗效确切,是糖尿病足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未来趋势:细胞治疗的广阔前景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突破仅是再生医学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在糖尿病治疗的其他方面,干细胞技术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
南开大学移植医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利用化学小分子将人成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并成功应用于胰岛移植。首位患者在移植后恢复了内源性、生理性的血糖调控,75天后完全稳定地脱离胰岛素治疗,疗效已持续1年以上,实现了1型糖尿病的临床功能性治愈。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科学家在干细胞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者,通过体细胞诱导培养出了类似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人类全能干细胞。这是目前全球在体外培养的“最年轻”的人类细胞,为未来人体器官的体外再生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基因编辑、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等技术的协同发展,干细胞治疗有望实现从创面修复到器官再生的跨越。中科院研究人员指出:“该进展是再生医学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相结合的典范。通过大规模单细胞多组学图谱的方法,对干细胞技术手段在体外或体内获得的细胞或组织进行高效鉴定和机制解析,将极大地加速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
结语:希望与挑战并存面对糖尿病足的严峻挑战,干细胞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专家提醒,预防仍是最重要的防线。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双脚是血糖失控的“晴雨表”。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者,若忽视足部的细微变化,可能面临溃疡、截肢等严重后果。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再生医学将为糖尿病足的防治带来更多可能,让更多患者远离“失足”之痛。
当生物技术的创新力量与传统医疗智慧相结合,糖尿病这一顽固的代谢性疾病终将被人类攻克。在这场足尖上的革命中,科学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免责声明:
文章仅用于科普交流,无任何商业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亦不表示任何医疗声明或建议。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布于:福建省线上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