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华的名字几乎成了中国乒乓球的代名词。曾经的她,是那个不走寻常路的叛逆少女,拥有一头烫发、烟不离手的形象;而在乒坛,她也是那个曾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的“钉子户”。短短八年时间,她积累了59枚金牌,但却在22岁就宣布退役,投入到完全不同的生活中:谈恋爱、留学、创业、再办学。
她的成功常常被归因于天赋,但了解她的人知道,曹燕华不仅仅是最有天赋的女乒选手,她更是那个敢于活成自己的女性,勇敢地突破所有框架,创造出独特的乒坛传奇。
最初,乒乓球并非她的梦想。年幼的曹燕华原本憧憬的是文艺生涯。记得音乐老师曾对她说,她手指长,适合弹钢琴,这让她自己也幻想着穿着纱裙,坐在钢琴前,成为一个小小的天才。只是,未等梦想开花,她的父亲一句“打球去”改变了一切。
展开剩余85%在那个年代,乒乓球几乎成了居民区的主流生活方式。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能打得一手旋转球,谁家孩子会打乒乓,谁家在邻里里也能“站得住脚”。而曹家是典型的乒乓之家,堂哥和姐姐们都活跃在球台上,曹燕华不加入,几乎就像是跟家里脱了关系。
她5岁便开始训练,早上和放学后都要在球台上挥汗如雨。那时,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每月挣得三四十块,但依然为她买了那块5块钱的红双喜球拍。尽管如此,她的起步并非系统化的训练,而是自学成才,靠捡球和跟家人乱打一通走上了这条路。这种“野路子”式的训练一开始并不顺利,进入国家队后,她面对严格的训练几乎被现实打败——基本功薄弱、失误频频。她有好几次在训练中晕倒,几乎让人以为她已经力竭。
她曾说:“那一年,基本上每个月穿坏一双球鞋。” 因为她打法依赖全场跑动,跑得快、打得狠,脚下没有力气就等于废武功。
她的转折出现在一场“大循环”比赛中,24名选手对打,每人23场。由于她的战术不成熟、打法不规范,许多人都认为她无法笑到最后。但她最终以仅一场失利、净胜局占优的成绩夺得了冠军,这次胜利让她声名鹊起。
1981年,队里安排她把世乒赛金牌让给童玲,她心甘情愿地照做。两年后,在世乒赛重逢时,她以碾压式的表现“拿回面子”,顺势夺回了金牌。赛前有个小插曲:她居然在比赛前偷偷在场馆后面睡觉。据说,她前一晚看录像看得太晚,早上又参加了半决赛,疲惫不堪。然而,她的主教练却看出了她的“良好状态”,还称这次“休息”是她状态好的一种标志。果然,她起床后,依然3:0轻松夺冠。
1983年和1985年,她在世乒赛上完成了“四金大满贯”,成为女乒领域的顶流。那时,乒乓球尚未进入奥运会,世乒赛是最重要的赛事。她22岁便“封神”,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何早早选择退役,开始享受生活。
她的退役,干脆利落,不带一丝犹豫。第二天,她便提交了退役信,打包回到上海。她说得很简单:“我想谈恋爱,想结婚,想当个普通女人。” 那时,她正沉浸在与施之皓的恋情中,而在那个年代,女运动员谈恋爱几乎是勇气的象征。曹燕华和施之皓的恋情毫不遮掩,完全不同于其他隐秘的情侣。在那个严格管控的环境下,任何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都会受到批评,而她却总是做得很自我——亲手织毛衣,自己剪发,训练间隙搞生日派对,甚至因为画了眉毛被批“不务正业”。
然而,施之皓依然被调离,管理层的反应让人啼笑皆非。两人并未因此分手,而是顺利结婚。婚后,他们去了德国,过上了自由而体面的生活,买别墅、养狗、开中餐馆,搞中德贸易。但曹燕华渐渐发现,这种“稳定”的日子,和她曾经拼搏、奔跑的生活节奏完全不符。
1996年,她以“前世界冠军 海外创业归来”的身份回到上海,但她并没有按人们期待的那样“收获荣誉、享受清闲”。她直接决定:开一所自己的乒乓学校。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训练基地,而是她多年来的梦想——不仅要让孩子们打好球,还要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取得好成绩。她选择了一个400平米的训练场,第一批学生只有8个,还是一些被其他学校“放弃”的孩子。很多人认为她疯了,但她却坚信这一切的价值。
曹燕华的学校逐渐发展,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选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许昕。当时,他只是一个从徐州跑来上海的小男孩,打法几乎快要过时,但曹燕华给了他极大的信任与自由。在她的培养下,许昕不负众望,逐渐成为乒坛的明星。
除了开办学校,曹燕华还写了自传、拍了电视剧,并注册了自己的实业公司。她的乒乓球之路从未有尽头。2009年,在她学校十周年庆典上,曾经的队友和后辈齐聚一堂,场面堪称国乒的大团圆。
她曾说:“59枚金牌不是我最自豪的事,能够让孩子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在课堂上埋头学习,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意义。
曹燕华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曾因为“不合群”、“爱打扮”或“有主见”被看作“问题少女”,或许你也能从她的经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答案。
发布于:山东省线上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