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与传统的喜剧综艺大有不同,后者往往依赖演员夸张的表演来博笑,而这个节目则巧妙地将生活的细节作为铺垫,层层递进,逐渐引发笑点。
节目的一大亮点在于,它通过揭示这些铺垫的方式让选手获得分数。谁能最先揭开这些铺垫,谁就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节目组的青睐。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将“冠军”这一概念重新划分成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段子的创意和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人物设定的呈现和深度。最终,观众决定哪一方面更吸引他们,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悬念和变化。
在我看完第四赛段后,我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冠军气质”,其实就是“不被淘汰的理由”。节目组在后台默默地打分,观众也在弹幕里进行实时投票,得分合并后,故事越早结束的人,离奖杯就越近。
展开剩余82%比如步惊云,她的段子表现其实很一般。吐槽老板虽然普通,但贞操梗确实引发了不少热议,虽然笑点不多,姥爷关于死亡的独特看法与陈艾的段子也有些重复,但她依然坚持在热门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小雪和邱月早早被淘汰,剩下唯一的女性选手便成了节目中的“女性代表”,也让她的不足被暂时忽视。
再看高寒,他的段子风格很有趣,尤其前两场的“富二代养鸡”和“寒门拼搏”的设定搭配得毫不违和。但到了第三场,他的笑点开始减弱,难免让人感觉人设的优势渐渐消失,观众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小奇的表现可以说是过山车式的。首场令人惊艳,第二场则显得平淡无奇,第三场又稍有回升。由于他是新人的身份,观众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而这股好感会随着表现的好坏而迅速变化。如果他在接下来的场次再次失误,弹幕的支持声可能会很快转为质疑。
至于邱瑞,他的“愤怒”标志性表现就像是一种双刃剑。虽然他能够触碰到一些讽刺的边界,但却越来越难以突破。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两侧分别是审查的护栏和观众的审美疲劳线。稍一偏离,就可能造成偏离。
孟川的段子就像散落的珍珠,单颗闪闪发光,但整体感觉却有些零散,缺乏足够的连贯性。观众笑过之后很容易就会忘记,而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表现存在短板。练了多年,依然没能找到突破点,干脆把“不连贯”当作自己的风格,倒也算是找到了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
小四爷被节目组捧成了“何广智接班人”,但接得只是口音,而不是灵魂。何广智的穷鬼叙事带有狡黠的市井智慧,而小四爷则更多是“我穷我可爱”的撒娇。观众第一次听可能觉得有新意,但重复多了,便会觉得厌烦。
再来看贾耗,他简直像开了外挂。他的段子、节奏和与观众的默契配合,都非常到位。他似乎了解观众的心理,总能在观众快刷“哈哈哈”时暂停,让人感觉他很擅长制造笑点,哪怕是讲冷笑话也有人捧场,简直就像作弊一样。
毛豆的局限性则像是“巅峰后遗症”。上次他通过“军旅加美食”的主题带给大家一种江湖气息,令人记忆犹新;但这一次,他的段子却像在反复讲一些老生常谈的故事,缺乏新意。观众对他的期待特别高,因为他们还记得他之前的震撼表现,可一旦没有新的突破,弹幕很快便开始怀念过去。
从榜单上看,所谓的“冠军气质”其实是由观众和节目共同塑造的。节目通过制造话题,观众则通过投入情感将选手推到一个显眼的位置。而段子本身的趣味性,反而成了次要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每次和闺蜜聚会时,总有人负责讲笑话,有人捧场,有人拍照。最后大家记住的,不是笑话本身,而是那个让全场气氛爆发的人。脱口秀舞台,其实是将这种社交规则放大了百倍。
何广智的“稳”是一种让人佩服的能力。他不再靠穷卖惨,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尴尬、危机一股脑打包,再撒上一层自嘲的糖霜。观众喜欢这种“稳”,因为他所讲的,正是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烦恼,他替我们先笑出来。
让我们反过来想,究竟是我们在追段子,还是在追人物设定?是为了笑点,还是为了背后的故事?当步惊云的“女性大王”标签频繁出现,当锐锐的“普通脸”成为遗憾,当小四爷的口音成了特色时,观众其实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代言人。
然而,这种“代言人机制”也有它的负面影响。一旦选手被标签化,他们就很难再突破固有形象。邱瑞的生气、孟川的冷淡、毛豆的回归,正是标签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节目需要记忆点,观众则希望看到新鲜感,而选手们则被夹在其中,难以突破。
当我看到何广智稳居第一时,我不禁松了口气。至少他证明了,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坚持真实的生活切片,依然是最有价值的。观众可能会腻烦段子,但他们不会轻易对真诚失去兴趣。
当然,这些只是我和屏幕之间的小小私语。节目还没有结束,谁知道接下来会不会突然有黑马出现呢?也许小奇再一次爆发,也许步惊云突然豁然开朗,又或许孟川把散乱的珍珠串成一条耀眼的项链。毕竟,脱口秀的魅力就在于,下一秒永远充满未知。
所以,我不禁想问你:如果让你来排这个“冠军相”榜单,你会把谁排在第一?是稳如老狗的何广智,还是你想赌一把的冷门选手呢?评论区开麦,咱们一起聊聊,看看谁的眼光更精准!
发布于:山东省线上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