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娴这个名字,或许不为年轻人所熟知,但提起“王芳”,不少年长者会立刻眼睛一亮——那个在《英雄儿女》中扎着小辫、唱着《英雄赞歌》的文艺兵,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形象。你可能难以想象,那个年代“王芳”火到什么地步:老太太们在闲聊时,提到这个角色,往往说得比说自己闺女还要熟悉,仿佛电影中的她已经是家中的一员。
其实,那时的演员,往往是名字和角色捆绑在一起的。就像提到《林海雪原》,大家会自然想起杨子荣,却忘了那个扮演他的是王润身;提到《地道战》,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高传宝”,而不是饰演他的演员朱龙广。刘尚娴也不例外,《英雄儿女》一上映,“王芳”便成为了她的代名词。那时,她走在街上,常常有人喊她“王芳同志”,这种国民度,恐怕即使是如今的顶流明星也难以比拟。
她出生在上海,家境并不贫困,父母都是文化人,五个孩子中她排行第二。小时候,没像现在这样参加补习班,她却爱偷偷看京剧,学着台上演员的动作,家里人也并没有干涉她。那时的文艺家庭,大多不像现在那么严格,孩子只要不走歪路,便可以自由发展。
展开剩余79%1959年,刘尚娴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当时的竞争极为激烈,很多人都在争夺这个名额,但她却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像现在的艺考生那样,考前要报一大堆辅导班。毕业后,她进入了八一厂,早期并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常常当替身,或者出演一些台词不多的小配角,像《江山多娇》《风暴》都有她的身影,但观众却往往记不住她。那时的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通常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才能获得重要角色——那时的潜规则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转机出现在1964年。导演武兆堤决定拍摄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他选中了刘尚娴饰演“王芳”。虽然她当时没有什么名气,但她的气质与角色非常契合。年轻的她既有文艺兵的活泼,又不失军人的英气,站在镜头前便自然呈现出了角色的特点。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歌曲,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和如今的网络红歌比肩。
随着《英雄儿女》的爆火,刘尚娴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女孩们纷纷模仿她的发型,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王芳”。然而,尽管名声大噪,她并没有趁机接下大量的戏,而是选择了加入文工团,走向更为艰苦的基层工作。她曾随团前往越南、前线,为士兵们唱歌,虽然当时这似乎是“傻乎乎”的选择,但也正是这份奉献精神,展示了那时艺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执着。
然而,好景不长。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她的生活陷入了低谷。她被隔离,不能演戏,与家人的联系也变得困难。甚至她的父母也受到了牵连。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沈国瑞——八一厂的录音师,默默地陪伴她,为她送饭、安慰她。尽管两人的关系一度遭到家人的反对,沈国瑞却始终没有动摇,坚信她会走出困境,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直到1978年,随着形势的逐渐好转,刘尚娴的生活才开始回归正常。1979年,她与沈国瑞结婚,并有了孩子,重新回到八一厂。此时,她已经37岁,角色选择也日渐有限,常常是些母亲或主任这样的配角。《怒吼吧!黄河》中的何晓溪是她回归后不久的作品,但显然这些角色并没有像“王芳”那般深刻留在人们心中。事实上,演员的黄金期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女演员来说,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重新复出已不再容易。
之后,她逐渐转型为导演。1982年,她开始担任副导演,参与拍摄《风雨下钟山》《媳妇们的心事》,而1986年,她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苏三》。她的导演作品多聚焦于普通人的故事,风格内敛,情感真挚。她不像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那样执着于大场面或热门题材,而是更注重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这种低调而实在的风格,与她的性格不谋而合。
退休后,刘尚娴更是选择了隐退。大型活动中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偶尔与老艺术家聚会,回忆过去的岁月。她和沈国瑞住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小区,过着简朴平静的生活,家里养着宠物,孩子也逐渐长大,并进入影视圈工作。然而,这个家庭依然保持低调,鲜少露面。如今,已经83岁的她,身体健康,心态平和,常在朋友们的聚会上安静地听笑话,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她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年轻时的她曾是国民偶像,随后却因时代的变故而陷入低谷,接着又转型成为导演,晚年则选择了回归平淡。她的经历,正如老一辈常说的“人生三起三落”。有人认为她因《英雄儿女》而“毁了一生”,因为这部电影带来的名气成了她后来的负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部作品赋予了她一个永载史册的角色,也让她在困境中收获了真挚的感情与人生的另一条道路。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福祸相依”,生活从来没有绝对的“成”与“毁”。
最终,刘尚娴的故事,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演员们常常将角色看得比自己更重,感情经得起风雨,而人生,无论高低,都流露出踏实的韵味。如今,83岁的她,与沈国瑞一起,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或许,这便是最好的结局——不被过去的光环困住,不为曾经的艰难所累,平稳地活在当下。
发布于:福建省线上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